多年以來,在脫貧攻堅、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有力支持下,這片土地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涌現出一大批農民作家、基層作家……[詳細]
“塬來如此好莊稼”——西海固作家活動日側記初夏時節,草木正盛,綠意盈盈。寧夏西海固的作家們來到北京,走進中國現代文學館、魯迅文學院、地壇公園,專程來到東土城路25號中國作協大樓……[詳細]
對西海固人來說,這奔頭是有水,是通電,是豐收,是蓋房,也是識字讀書,是知識改變命運,是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是讓后代不要再吃祖輩吃過的苦。所以,敬惜字紙、禮敬文化植根于西海固人的意識深處。當地人既視文學為“寧靜而神圣的屋子”,希冀在此休憩身心、滌蕩靈魂,也看到文學蘊含的“改變的力量”,把閱讀與寫作視作一條通往山外世界的道路。 貧不薄文。特殊的自然地理、深厚的歷史文脈和作家們的勤懇刻苦,讓西海固文學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成為中國文壇一道醒目的風景。其作品中遼遠寂寥的大地風景,對土地、民族、家園的憂患意識,鮮明的苦和烈以及獨特的寧靜和安詳,均受到關注。獲得魯迅文學獎的西海固作家石舒清、郭文斌、馬金蓮等都是農家出身,長期活躍于文壇,以扎實的創作成績影響著當地許多文學愛好者……[詳細]
調研組還走進大山深處,探訪彭陽縣農民作家曹兵、王秀玲、魏金柱。今年50歲的曹兵,初中畢業后為了生計,搬過磚、開過壓路機、擺過地攤、看過油井,嘗遍生活艱辛。他的家隱匿在山坳之中,狹小的房間既是書房,也是臥室。一個略顯破舊、搖搖晃晃的書架,堆滿了書;簡樸的寫字臺上,書本隨意擺放;就連床頭的凳子上,也摞起高高的書堆。多年來,曹兵就在這樣一方小天地里,沉浸讀書與寫詩,先后在《詩刊》《星星》《草堂》等知名詩刊發表百余首詩作,憑借出色的創作實力獲得第五屆“詩探索·中國春泥詩歌獎”,并出版詩集《我在田野等風吹過》……[詳細]
與會專家學者、出版人紛紛表示,寧夏文學尤其是西海固文學是寧夏大地上最好的“莊稼”,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宛如璀璨星辰,照亮這片廣袤大地的生活角落。他們一致肯定了黃河出版傳媒集團為寧夏文學以及西海固文學走出寧夏、走向全國乃至世界作出的貢獻,并認為本次出版策劃會的成功舉辦,搭起了一個作家與出版單位交流與對話的平臺,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寧夏文學必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與魅力,為豐富中國文學寶庫貢獻獨特的寧夏力量。 近年來,黃河出版傳媒集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突出“黃河出版”品牌建設,不斷優化出版結構,持續深化主題出版“四大矩陣”,陸續推出了《詩在遠方——“閩寧經驗”紀事》《出路》《阿娜河畔》《百萬大移民》《中國之美》《銀駱駝》《大漠尋星人》《“石榴籽”故事叢書》等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出版物……[詳細]
座談會上,參會人員圍繞“西海固農民作家群與新鄉土文學”這一主題各抒己見。大家從西海固獨特的地域文化、農民作家群的成長發展、新鄉土文學的內涵與未來走向等多個角度展開深入探討,提出了許多寶貴的見解和建議。 ?座談會的舉辦,不僅為西海固的文學愛好者搭建了交流平臺,更為西海固農民作家群與新鄉土文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是市文聯、作協常態化“在人民中間”一線服務本土作家和文學愛好者,著力推動新時代西海固文學高質量發展的一項舉措……[詳細]
過去,西海固文學以男性作家為主導,女性形象常被邊緣化,缺乏獨立的聲音。然而,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西海固文學女軍宛如一股強勁的春風,以勢不可擋的姿態迅速崛起,一舉打破了這一延續已久的固有格局。馬曉雁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她筆下的主人公多為女性形象。在她的眾多作品中,我們能深切感受到她對西海固城市和鄉村命運的深刻洞察與思考,而對女性命運的深切關懷更是貫穿始終,成為其作品最為動人的一抹亮色。 除大學教授馬曉雁外,還有以自己擅長的美食為方向進行創作的廚師馬文菊,在古體詩詞里鉆研與探索的退休編輯何曉晴等,她們的作品各具特色,共同構成了西海固文學的多元面貌……[詳細]
大家普遍認為,“閱讀:通往未來的橋梁”,閱讀改變人生,文學照亮生活,在西海固文學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間節點,舉辦文學閱讀和寫作推廣活動、召開西海固“新大眾文藝”“新鄉土文學”交流研討會,正是要回答一個時代命題:“新大眾文藝”如何更好地服務人民?“新鄉土文學”如何更深刻地反映西海固這片熱土和親愛的人們? 西吉縣吉強鎮黨委書記李學智在發言中,全面介紹了在西海固文學和中國首個“文學之鄉”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楊河文學旅游村建設和吉強鎮“尋找安詳·遇見吉強:文學照亮生活的地方”特色文化建設情況,同時提出了吉強鎮即將推出的文學助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學賦能鄉村振興創新思路舉措,將全面加強與各級文聯、作協和文藝工作者的聯動互動,在吉強鎮推進以文化人,以文化心……[詳細]
后來,單小花重病住院,覺得熬不過去了,便給女兒寫下了一封離別信。這封信被主治醫生馬軍看到后深受感動,醫生不僅鼓勵她積極治療,還建議她去投稿試試。2012年底,經醫生的再三鼓勵,單小花拿著手稿忐忑不安地來到了西吉縣文聯,“當時我樓上樓下走了好幾趟不敢進去,但推開門的那一剎,西吉文聯的李春燕老師熱情接待了我,她的笑容打消了我當時的所有顧慮,心一下就暖了。”時任西吉縣文聯主席郭寧看了她的文章,說寫得很樸實、充滿真情實感。他選了其中一篇名為《口口》的散文,準備發表在西吉縣文聯主辦的文學雜志《葫蘆河》。臨走時,郭寧還特意送了一些書給她,讓她回去慢慢閱讀。不到一周,單小花收到了300元“巨額”稿費……[詳細]
“我覺得西海固作家筆下的苦難都是真實的,都是對西海固苦難最具體的體現,苦難是西海固文學的一個特質。但隨著鄉村振興、閩寧協作、所有國家大發展之下產生的改變,西海固的苦難正在逐步消失。現在的西海固文學表達需要進入下一個階段:作家不僅僅要去描寫過去,去留住記憶,更多的是要去更新自己,表達當下,要和時代緊緊貼合在一起,書寫更能為當下所看見的故事。”馬慧娟說,“西海固作家希望能用汗水和心靈滌蕩苦難,精粹出真善美來。”……[詳細]
季棟梁的《西海固筆記》這部全景式記錄西海固脫貧攻堅歷程的報告文學,入選多個國家級重點出版工程。同時,它通過“紙電同步”模式,由掌閱科技與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聯合推出,電子書在掌閱平臺獨家上線。“出版合同包含了電子書轉化,都是付費項目。”他說。 打開掌閱、番茄暢聽等App,搜索“西海固”或者作家名字就可以暢聽眾多相關產品的電子書。 由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版權管理處牽頭規劃設計和指導建設,即將于6月上線的黃河國際版權交易平臺也積極推廣“紙電同步”,凡是簽約該平臺的西海固文學作品,均可通過“悅讀寧夏”小程序、“微信讀書”“掌閱”等數字閱讀平臺推廣,讓作品在讀者群體中獲得傳播……[詳細]
西海固文學不只“提高”與“普及”兩端都很強,更重要的還在于“提高”不忘“普及”,“普及”志在“提高”,兩個方面匯成了你幫我學的合力,構成了協同發展的整體。在與西海固基層作者交談時可以發現,許多文學愛好者走上文學寫作的道路,大都受到寧夏本土、西海固本地作家,如張賢亮、石舒清、季棟梁、郭文斌、馬金蓮等人的影響與感召。而很多作者多次談到知名作家在他們初習寫作階段對于他們的幫助與鼓勵、提攜與帶動。一些業余作者既表示要繼續向名家名師學習,使自己不斷進步,又表示沒有想當專職作家的奢望,只是想進一步提高寫作水平,更好地表達自己。在跟同心縣一位業余作者交談時,看到他家院內外干燥的空地上好像種了什么……[詳細]
西海固文學現象的出現,是山鄉巨變這一宏大的時代主題在文學領域的具體呈現。西海固曾被聯合國認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從上世紀80年代起,寧夏陸續啟動了西海固移民工作。此后,通過閩寧合作、生態恢復、農業基本建設、貧困人口遷移等一系列舉措,到2020年11月,西海固整體上告別了貧困,西海固也從窮山惡水變成了青山綠水。在物質條件改變的同時,西海固人的精神世界也悄然發生著變化。許多人在物質條件改善之后,沒有把業余時間用在打牌、喝酒、應酬上,而是用在了看書寫作上。許多農民更是白天耕地,晚上寫作,在文學中探求生命的意義。從中,我們能看到時代前行的背影,能看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洪流在西海固山鄉的生動樣本……[詳細]
在生活中寫作構成了西海固寫作者們寫作狀態的重要特征。所以,與專業、職業的寫作者不同,他們的主體身份是寫作以外的勞動者,即使寫作成就突出者如馬慧娟依然是紅寺堡的普通勞動者。這使他們的寫作更加純粹,無限接近于馬克思對未來社會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理想。寫作真正地成為了他們成長與發展的方式,成為他們表達自我、愉悅身心的途徑。同心縣詩人凡姝的寫作體量夠出十幾本書,但她并不急于出版,對發表作品很淡然、隨緣。她說,寫作是其生活的一部分,在家里,她勞動,幫著照看她的第三代,然后寫作,這種狀態令她非常愉快。她每天都寫,因為寫作,她覺得生活非常美好。當文明高度發達后,許多分工會消失,文藝將重回生活之中,與生活重新融為一體。這種文藝的未來性因為西海固文學人的“生活中寫作”而提前落地……[詳細]
在這次實地考察過程中,西海固地區城市與農村的嶄新面貌,讓我印象十分深刻。比如,城市井然有序的規劃,春意盎然的綠化,曠野中令人矚目的蔬果種植科技大棚,農戶家中的整潔大院,屋舍上的太陽能發電設施等等。這與我上世紀90年代末來到時所見的情景迥然不同,巨大的外在變化讓我心里十分感動和激動。從“苦甲天下”到完成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寧夏再造了新時代的輝煌,而西海固文學在這一輝煌的過程中汲取了相當多的光與熱。西海固文學出現的欣欣向榮的景象,也得益于此……[詳細]
新時期以來,我們對于文學的認知越來越精英化、技術化,文學或許恰因為此,變得越來越小眾。追溯歷史不難發現,我們發展文學事業的初衷恐怕并非如此。在我們黨對于文學的規劃中,文學不應該是捧在手上僅供閱讀的靜止的存在,它不是名詞,而應該是一個動詞,是像西海固文學那樣的確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多年前我做博士論文時翻閱了大量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北京文藝》,發現里面很多作品的作者是某某廠文學寫作小組,寫的都是工廠里工人們自己的事。文學對于這些工人、農民來說,不是追求藝術、更不是追求名利的工具,而是結構生活的方式,是生活本身。這些作品水平也不見得多高,卻占據很多篇幅。難道作為北京作協主席的老舍約不來名家稿子嗎?顯然并非如此。這或許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我們要在各省市設立作協……[詳細]
走近西海固作家,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都感人至深,八十高齡的老作家火仲舫至今筆耕不輟,創辦文學工作室,發現挖掘培育文學新人,他的精神感染著更多的年輕人。拇指作家馬慧娟,在打工間隙用手機書寫,成名后不忘初心,帶動身邊的婦女們投入閱讀,掀起基層文化發展熱潮。農民作家單小花,在生活的泥土里打滾,硬是在泥土里種出文學的花朵。1995年出生的馬駿,成為寧夏最年輕的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獲得者。馬文菊一邊在城里打工,一邊堅持書寫。為了提高寫作技巧,她堅持摘抄、寫讀書筆記。當看到她那一頁頁書寫工整的筆記時,我禁不住眼眶發酸,在今天還有人能為文學下這樣的苦功,這是把文學當作生命在熱愛!每個人都為文學無怨無悔地付出,每個人都把文學當作生命里的最愛在堅持……[詳細]
走近西海固作家,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都感人至深,八十高齡的老作家火仲舫至今筆耕不輟,創辦文學工作室,發現挖掘培育文學新人,他的精神感染著更多的年輕人。拇指作家馬慧娟,在打工間隙用手機書寫,成名后不忘初心,帶動身邊的婦女們投入閱讀,掀起基層文化發展熱潮。農民作家單小花,在生活的泥土里打滾,硬是在泥土里種出文學的花朵。1995年出生的馬駿,成為寧夏最年輕的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獲得者。馬文菊一邊在城里打工,一邊堅持書寫。為了提高寫作技巧,她堅持摘抄、寫讀書筆記。當看到她那一頁頁書寫工整的筆記時,我禁不住眼眶發酸,在今天還有人能為文學下這樣的苦功,這是把文學當作生命在熱愛!每個人都為文學無怨無悔地付出,每個人都把文學當作生命里的最愛在堅持……[詳細]
這其實也是需要文藝評論跟進的地方。新大眾文藝,一方面帶來新的美學、新的語法、新的接受心理,比如對真實與真誠的強烈渴求,對情緒價值的強調,對雅俗關系的挑戰,等等。另一方面,它和我們的文藝傳統、美學傳統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現實主義。那么多人喜歡看素人創作的作品,看中的是其中的現實質感與平凡視角。 基層文學,長在基層、服務基層,扎根大地、舒展于大地。有人去攀金字塔尖,同樣也有人就是愿意做文化的播種者、傳播者,就是去帶動讀書寫字的風氣,影響家庭、孩子與鄉村。農民寫作者的意義不應消解于金字塔一樣的等級結構中,讓農民寫作者成名成家既不公平……[詳細]
文學寫作需要一種氛圍。“中國文學之鄉”和“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新時代文學實踐點落戶西吉縣。“中國詩歌之鄉”落戶固原市原州區。“文學照亮生活”文學講座及各級作協、文聯、出版社、文學報刊組織的作家班、筆會、改稿會、研討會在西海固成為常態,作家之家、文學志愿服務、農家書屋的文學活動如火如荼。作家的茁壯成長讓文學工作的主動作為被看見。西海固各地都辦有大大小小的文學內刊,滿足了起步階段寫作者的閱讀和發表需求。這些作家作品又通過《六盤山》雜志被全國的讀者和文學選刊所發現。受到文學召喚和滋養的他們,也會熱心、耐心地幫助其他寫作愛好者……[詳細]
西海固文學生態涵養與文學服務的基層效應是非常明顯的。一是文學人才茁壯成長。在全國公開發行的報刊上發表文學作品的西海固作家有300多人,發表各類文學作品3000多萬字。二是精品力作不斷涌現。西海固地區作家先后獲得魯迅文學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文學獎項,涌現了一大批優秀作品。三是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西海固作家群自覺承繼這片土地的精神命脈和文化傳統,書寫西海固人民的奮斗精神。在西海固地區,很多基層群眾因為被文學吸引而堅持閱讀和寫作,摒棄了低俗習性,進而回歸正軌……[詳細]
西海固文學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西海固文學中的人物形象多具有頑強不屈、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這與中國式現代化所蘊含的精神力量相契合。這些作品激勵著人們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繼續發揚奮斗精神,戰勝各種困難和挑戰,不斷創造美好的生活。隨著西海固地區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學作品的情感基調也更加積極向上,充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未來的憧憬,展現出西海固人民在新時代的獲得感……[詳細]
從西海固文學現象可以看出,大文學觀為文學創作提供了廣闊的視野和深厚的內涵,而文學又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相互促進,共同推動著文化的繁榮和鄉村的發展。這也進一步說明了大文學觀的必要性。大文學觀突破了傳統對文學狹隘的定義和范疇,將文學視為一種與人類生活、社會文化等緊密相連的廣泛的精神現象和文化活動。它強調文學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純文學體裁,以及民間文學、通俗文學、文化批評、文學理論等多個領域;在新時代,文學將與歷史、藝術、農業、旅游等其他文化形式更加相互交融、相互滲透……[詳細]
寧夏特別是西海固多樣的文學陣地,營造了良好的創作氛圍。《朔方》《黃河文學》《六盤山》等文學刊物、《寧夏日報》《固原日報》等報紙,在寧夏作家心目中有著獨特的分量。西海固各區縣都有自己的文學期刊,構建起完善的文學發表與傳播機制,有效培育了區域文學發展環境。專業作家也多在報紙和期刊擔任編輯,他們憑借獨特的職業優勢與鄉土情結,有效地促進城鄉文學交流互動,并通過編輯改稿和結對子等方式迅速提升鄉村文學創作隊伍的整體水平……[詳細]